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是什么

#建筑工程更新时间:2025-03-06 11:41:06 52人浏览
徐文晶律师
徐文晶律师
擅长:交通事故、征地拆迁、其他综合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是什么  (一)结果加重犯说  此说是目前学术界最流行的观点。其主要理由是:从刑法中规定“致人死亡”的条文来看,符合结果加重的两个条件:其一,基本行为和加重结果的因果关系。即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这一基本行为的加重结果;其二,对加重结果之发生具有预见可能性。交通肇事后逃逸不同于一般的逃逸行为,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可能性与发生率之高,是无庸置疑的。因此对加重结果具有预见的可能性是当然的。此说最直接的反映了立法者的意图。  但此论也有理论上的不足,比如必须论证加重结果犯存在“过失的基本犯+故意的加重结果”的形式。为满足加重结果是对基本行为的依附性要求,从而使“逃逸致人死亡”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结果犯,不得不指出逃逸行为仅是交通肇事后的自然延伸行为。但事实上,逃逸行为是相对独立的,并在逃逸行为中已经介入了新的原因行为。从《刑法》第133条规定的量刑阶梯来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显然是“交通肇事罪+肇事后逃逸情节”的加重结果,而不是交通肇事罪本身的加重结果,这种情况更支持情节加重说而不是结果加重说。  (二)情节加重犯说  如上文所说,情节加重说也可以从刑法规定的量刑梯度中寻求依据。认为“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情节上的加重表现,属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罪后表现。其行为与罪过均与前两个罪行阶段相同,只是情节不同,因而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结果也是一种情节,因此将“致人死亡”这一结果作为情节处理也是有其合理依据的。笔-者较为赞同这一观点,原因有二:其一,这种说法回避了导致加重结果的主观心理的争论;其二,也表明了即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中逃逸行为的相对独立性。  (三)独立罪名说  这一观点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致人死亡,完全符合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全部构成要件,成立一个新的作为。又由于《解释》认为,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中,可以出现共同犯罪,而且刑法明确把这种情况排除在故意杀人罪的罪名范围外,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就应构成一个新罪。这一观点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并不为立法者所接受。《刑法》第133条采取三个罪刑阶段的模式肯定了“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行为及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当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但理解成完全独立的新罪却又与立法者本意相背。二、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与交通事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二)量刑标准不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三、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判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以上就是中国刑事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是什么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其属于加重犯,量刑是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中国刑事律师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咨询
包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华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刘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傅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寿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于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黄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叶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卢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刁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卢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党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刘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精选咨询律师排行榜